close

Hater.jpg

仇恨網路 The Hater

 


為何而戰。


 

電影相關

  本片出自於波蘭導演Jan Komasa之手,著名作品包含《浴血華沙》、《自殺聊天室》與《另類神父》等等,在臺灣應該算是中、東歐國家中知名的導演。故事描述男主角小湯是位擅長利用網路言論煽動他人的學生,被學校開除後加入了行銷公司,藉由在網路上散播負面消息以達到客戶的要求,只是沒想到這一切將延燒到他的日常。

Hater2.jpg

觀影心得

  電影大部分時間都是這位喜歡耍小聰明的男主角獨撐大局,從開頭被學校開除還懂得跟教授要求提詞,便可略知這位學生深諳一些社交手段,甚至利用竊聽器獲得心儀女性「小蓋」的日常言談,只是沒想到有錢人家的他們根本瞧不起窮小子如他;前大半段看著男主角利用各種小動作與謊言滲入他人社群、參加派對,人物關係可以說是相當複雜,需要多思考一下。沒想到電影居然還引用「孫子兵法」,身為華人應該覺得多少有些親切感。

  從男主角加入行銷公司後便開始進入正題,第一份工作便是需要將「瘦身網紅」由紅轉黑,電影也交代了社群網站的雙面刃性質,利用hashtag加上鮮明的口號,迅速就將這位網紅拉下神壇;獲得上司肯定的男主角獲得另外一份工作:打擊進步派候選人,劇情主要著眼於「難民議題」與「種族主義」,而「同志議題」則是其次,利用反伊斯蘭情結加上候選人性向作為攻擊武器,電影最精彩之處在於男主角需要同時面對內憂外患,包含候選人雙方陣營、同行競爭對手、老闆,以及心儀女性的背叛,男主角一步步利用各種手段取得所有人的信任以及消除對手,尤以採用煽動「情緒」的戰略居多,這也是現今網路問題最重要的部分,甚至找來具有暴力傾向的網紅大量散佈洗腦言論,還利用線上遊戲與對方談心。

  如果要說電影的缺點,大概就是類型方面仍偏向劇情為重,中間段落起伏稍微平了一點;以及對手陣營(保守派)出現的次數寥寥無幾,沒有雙方對峙的張力,幾乎是到結局才出來補刀;加上就犯罪面而言還是有不少漏洞,包含拉候選人到酒店這種十分招搖的行為,以及收尾跟《控制》一樣主角老是用裝傻或情緒化就想度過。電影最高潮部分則是悲劇一場,將所有男主角精心佈下的伏筆一次爆發,導演擅長利用各種具有格局的故事製造情緒的張力,在戰爭片《浴血華沙》中就已經見識到,即使本次就《仇恨網路》的格局而言,資訊量過於發散,不是一個好拍的劇本,無法將所有議題深究,但將幾位角色相互攻防的心理層面做得非常精采。

★★★(3/4)

Hater3.jpg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仇恨網路 The Hater
    全站熱搜

    丹尼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