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JOKER.jpg

小丑 Joker

 


既然當不了好人,那就幹一票大的吧。


 

電影相關

  本片取材自漫畫DC著名的反派人物「小丑」,也是描述小丑如何崛起的起源故事,劇情上可以當作獨立的電影看待,演員瓦昆菲尼克斯是第五位接下小丑角色的演員。是既2009年《守護者》後,另一部被評為R級的DC院線電影,故事的黑暗也導致起初電影公司不願拍攝。獲得第76屆威尼斯影展最高殊榮「金獅獎」。

  註1:歷史上最早擔任小丑角色的演員是Cesar Romero,於1966年的"Batman: The Movie"出現。

  註2:電影年代大約是1981年,因為某一幕顯示戲院正在熱映電影《兇線》"Blow Out"。

劇情簡介

  生活在高譚市社會底層的亞瑟佛萊克,從小被母親暱稱為「快樂」,耳濡目染之下也立志要為社會帶來歡樂,成為一名脫口秀與喜劇演員,可惜他並沒有如此天分,在不斷地遭受挫折與社會殘酷之下,他一步步走向高譚市最邪惡罪犯「小丑」的路。

JOKER2.jpg

觀影心得

  有些人認為真正了解喜劇的人,與悲劇相當熟識,而這完全印證在這位導演Todd Phillips身上,他過去作品多半是喜劇包含《醉後大丈夫》系列,實在讓人非常驚訝。與其說是DC小丑的崛起,不如就當成徹底的悲劇故事,高譚市在描述之下可以看出是個貧富差異甚鉅、冷漠無理,在潛規則中卻又強迫每個人不得悲傷的社會。

  滿懷著夢想的「快樂」,由於兒時的某些緣故導致神經性疾病,無法控制自己大笑的問題,而為自己不斷招惹麻煩,也成為眾人的笑柄以及拒絕的對象,並沒有人在意他真正的問題,就好似這病態的社會一樣,看不見就好。直到第一次在火車上因衝突誤殺三位富人,誤打誤撞成為風頭人物,可笑的是沒有人知道真相,大家都覺得這是窮人的逆襲、仇富的象徵,也為結尾留下伏筆,關鍵人物為市長候選人湯瑪士韋恩(Thomas Wayne),也可謂許多淨說些好話的富人縮影。

  在不斷累積的厭世之下,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便是自己的身世,也讓他開始認為這就是原本真實的他,實際上這些都是別人強加的,就像我們指責別人永遠都是對方的「個性」問題,而忽略更多的環境因素。電影的暴力相當寫實,一度還引起關於仿效的爭議,可悲的是許多人只想要禁止這類作品的出現,只因為某人可能因為這部電影而犯罪,卻沒想過要為劇情上的議題努力,同樣成為被電影嘲諷的對象:「眼不見為淨就好的那群人」。最後一段為「快樂」被邀請上兒時喜愛的脫口秀節目,原因卻是自己的精神疾病遭到訕笑,沉痛的控訴這個社會的冷漠,以及病態的主流規則,最終導致社會邊緣的反撲。

  電影最驚豔的當然是演員瓦昆菲尼克斯的演出,尤其是時不時強迫自己微笑,卻同時帶著悲傷的表現。《小丑》是今年最黑暗、沉重又孤獨的電影,撇開了那些常見的英雄套路,發展成一部頗具深度與寫實感的社會控訴,既然沒有辦法融入「正常」社會,那就反抗吧。

★★★★

JOKER3.jpg

延伸閱讀

  《異裂》:新時代的孤獨英雄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小丑
    全站熱搜

    丹尼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